欢迎访问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奉献、开拓、实干、合群

CTS2019 | 陈荣昌教授:中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中的贡献和探索

2019-09-12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5815

       9月4-8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19(CTS2019)在湖北武汉召开。9月6日上午的大会报告环节,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深圳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陈荣昌教授在全体大会上做了《中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中的贡献和探索》的报告。

       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拥有占比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人口规模,呼吸疾病(包括肺癌)已成为我国第一疾病负担,要实现“健康中国”,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探索不可忽视。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从2002年的8.2%上升到2015年的13.7%,有将近1亿的慢阻肺患者正遭受疾病的折磨。在我国,慢阻肺人群特征存在多样性,社区基层存在大量的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早期慢阻肺患者,但对慢阻肺的知晓率低、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另一类人群是症状多、频繁急性加重,经常需要到医院就医的患者。此类患者急性加重的风险高,导致慢阻肺的病死率远高于其他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社会负担。针对不同的慢阻肺人群,采用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应该是优先考虑的研究方向。

      为应对慢阻肺的沉重负担,我国在2006年在钟南山院士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国慢阻肺联盟,经过以钟南山、王辰两位院士为首的几代人的努力,中国慢阻肺研究和防治能力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通过检索发现慢阻肺领域的论文数量、影响力呈现增长的态势,并且在研究内容上出现广度、深度同时增加的态势。我国学者在慢阻肺发病危险因素、发病机制、早诊早治、稳定期治疗、免疫调节治疗、急性加重管理、综合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主要有:(1)慢阻肺发病危险因素方面:慢阻肺的发病与生物燃料暴露、烟草(香烟、水管烟)、室外空气污染、GSTM1/GSTT1缺失基因型、低BMI等显著相关;(2)机制研究方面:气道粘液高分泌、PI3K通路干预、局部/全身炎症介质IL-33,等均有深入研究;(3)慢阻肺早诊早治方面,在早期肺功能筛查、高分辨CT、MRI、光学相干成像(OCT)、早期吸入药物干预等做出了基于中国人群的高质量临床证据;(4)慢阻肺稳定期治疗方面,在新的支气管舒张剂、新型双支扩剂、新型含有三联药物的共悬浮定量气雾剂吸入装置、阿奇霉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吸气肌肉训练、免疫调节治疗等临床应用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5)中国特色的慢阻肺防治措施和方法:社区综合防治、小剂量缓释茶碱、羧甲司坦、N乙酰半胱氨酸、补肾益气颗粒、补肾防喘片、改良太极拳等“接地气”的干预方式得到科学的评价。

      慢性气道疾病被纳入我国未来15年重点控制的疾病之一,慢阻肺首次纳入国家慢病监测体系,系列政策的落实将切实推动我国慢阻肺防控工作。在科技政策上,国家科技部对慢阻肺转化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尤其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设置上,为慢阻肺设置了精准医学、重大慢病等重点专项。未来,个体化医学将是慢阻肺研究的大势所趋。中国需要在全球慢阻肺研究中起重要的作用,主导或参与国际多中心研究,多项大型慢阻肺病例队列研究,将会产生出重要的成果,为未来修订我国慢阻肺的诊治指南提供适合中国病人特点的证据和建议。“健康中国行动203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行动”的开展,是呼吸病学科发展的又一重要机遇。呼吸病学同道需要高达重视此机遇和历史责任,通过疾病科普宣传、普及肺功能检查、充分利用基层医疗力量落实分级诊疗和加强科技攻关及成果转化等措施,旨在降低疾病死亡率、提高疾病知晓率和促进慢阻肺的早诊早治。探索适合中国慢阻肺特点的基础研究和防治策略,将会有力推动我国慢阻肺的诊治水平和研究水平,乃至整个呼吸病学科的水平提高。


进入邮箱